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策划 » 付出了想回报是什么效应

付出了想回报是什么效应

发布时间: 2021-08-02 20:42:59

『壹』 一个男人付出了老要求回报是什么心理

正常来讲,谁付出了,都有希望有回报的潜在心理。只是嘴上没表露出来而已。
付出的男人老要求回报,是说明此人比较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是比较透明有什么说什么的人。

『贰』 付出多少就想要对等的回报,用什么定律可以诠释

过去,我们一直在讲:只管付出,不望回报;只讲奉献,不讲报酬。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导,是对人性心理的一种扭曲。其实,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报,而且付出的越多,回报的期望值也就越高。当然,这种付出和回报既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的话,至少人的心理是会失衡的。至于那些曾经付出了而没有得到回报却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话,就一定是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显示自己的大度。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能说出自己付出不望回报的话,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报的酸溜溜的潜在心理,这就好比为爱付出了很多,却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爱的回报一样,毕竟苍白的言语难以遮掩不平的心灵。我想,这只不过是难以得到回报或根本得不到回报时的一种说辞而已,并不是其心理的真实写照。试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话,那么,当其得到爱的回报时,他是否还会再向对方说出——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并不希望得到你的回报,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你可千万不要因为这个原因而给我爱的回报,这一点还是请你考虑清楚的话呢?我猜想,面对这种情况,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会说出这种话的。因为,毕竟付出了爱就总想得到爱的回报。由此可见,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得到回报的。至于后者——那些心理素质比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质再高,恐怕也是由于付出不过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认为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这就好比给老弱病残让座,给灾区群众捐款捐物一样,当为而为罢了,自然是不求回报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过了一定的界限,那么,他也会产生渴望回报的情结的。其实,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回报,譬如:帮助别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感谢,为别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回报等等。既然我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态表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尊重彼此的这种心理需求,使我们彼此都能拥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这样做,于人于己皆有好处,何乐而不为呢?想想看,如果别人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无动于衷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往往是会产生一种负疚感的,而且这种负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会亚于心理失衡的。所以,能给别人的付出以回报的话,最好就给予别人回报;如果不能给予回报,最好就不要接受别人的付出,或许这样的拒绝会对别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但小伤害总比以后可能造成的大伤害要强得多吧。过去,我们常常说我们这个民族是一个知恩图报的民族,甚至还提出了“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的道德准则,这都没有错,因为这种道德准则其实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于是否“涌泉相报”,这似乎倒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至少该有“报”的表示。“报”了,我心坦然;“报”了,彼心平和。当然,这种“报”指的是积极意义上的回报,与“以德报怨”和“以怨报德”无关。总之,就常人的心态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时候能少一点回报的期望,多一点“助人为乐”的精神;在得到回报的时候少一点对等的要求,多一点满足的情感。那么,我们就一定会活得更加开心快乐!

『叁』 因为付出了很多,所以不愿意放弃的心理现象是什么

这种现象是人之常情,心理感到快乐就行了,不是每次付出都得有回报。尤其感情问题,不能强求,难以捉磨。只能随着自已的心走吧,如果真的痛了,自然回放弃。

『肆』 参与得越多,付出越多,就越有认同感 心理学上好像是有这么一条效应吧是叫什么效应呢

参与得越多,付出越多,就越有认同感是叫自我服务偏见。

取得成功时,对自己的肯定可以增强自身的荣誉感价值感以及自信,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自己继续前进。即使这种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自身,但至少可以在自我服务偏见心理上给自己更多的勇气,从而可能会增加对团队的贡献。

例如,在一个合作型团队中,居于领导者身份的人如果在团队中总是认为自己的功劳高于其他人,那么就可能会使得团队成员在心里对这个领导者不满。

在队员之间也是如此,如果有队员争强好胜,出风头凸显自己的价值,那么队员之间就会产生一定的矛盾。因为在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都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的价值都应该得到肯定而不是凸显个别人的作用。这在学生社团组织中可以得到应正。

在做了错事之后,自我服务偏见表现为把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这是一种逃避错误的表现,没有从自身寻找出错的原因而是首先怪罪于他人,对自己及事件认识不清,从而不利于自身改正错误,不利于事件问题的解决,还会产生人际关系矛盾。

(4)付出了想回报是什么效应扩展阅读

减少自我服务偏见影响的方法:

(1) 个人首先要对自身有较为全面的正确认识,对自身优缺点有较为客观的评价,并能接纳而不是逃避存在的缺点,也不能有过度的自信。

(2)根据自身情况尽量改变存在的不足,提升自我的素质。

(3)要有谦虚的态度及平和的心境对待自身及他人,而不是拔高自身却贬低或一味的责怪他人。

(4)身边的同学发现这种现象可以以各种合适的方式告知出现这种问题的同学,形成朋辈的监督与纠正。

『伍』 为什么人都想付出得到回报呢

付出和回报是成正比的,你付出就会有回报。但有些人他们感觉自己付出后应该得到利益
在他们眼里利益才是他们的回报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在你付出的时候想清楚你是为了什么而付出的
当你因为利益而付出的话你就要做好心里准备了
就像你的父母对你付出的很多你给他们的远不如他们给你的
但只要你能好好的活着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不是嘛?付出总是有回报的
那就要你把什么当做你的回报了呵呵

『陆』 如果一个人付出了就想得到回报,那他是怎样的性格

很正常呀,除了你爸妈,没人会不求回报的爱你,你即使很喜欢一个人,你对他好回,还不是希望有天他会喜答欢你,如果他理所应当的享受着你的付出却没有给你回应,时间久了你还会继续付出吗?付出不求回报,在感情世界里不存在的!

『柒』 心理学十大效应

心理学中有十大效应来分析人的精神层面,具体都有哪些?各位,据小编所知,心理学中十大效应分别是:蝴蝶效应、木桶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下面,小编就来具体介绍这里面的几个效应。

第三个是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捌』 心理学中的十大效应都是什么

心理学的十大反应分别是:
1.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认定他发现了新的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拍拍翅膀,将使美洲几个月后出现比狂风还厉害的龙卷风! 蝴蝶效应说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应"
3.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是一个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如果一头羊发现了一片肥沃的绿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会一哄而上,争抢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还有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有一只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6.第一印象效应——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发现,多数被试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一印象效应。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
7.近因效应——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一个朋友总是让你生气,可是谈起生气的原因,大概只能说上两、三条,这也是一种近因效应的表现。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这两种现象很常见。
8.皮格马利翁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9.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10.仰巴脚效应 ——一般来说,人们更倾向于喜欢精明又有小缺点的人,心理学上称此现象为“仰巴脚效应”。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经心犯点小错误,不仅不影响他的优点,反而使人觉得他也和常人一样,会犯错误,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玖』 投入多少就回报多少这叫什么效应

这已经非常理想了!

热点内容
重百超市供应商系统 发布:2021-11-27 07:59:12 浏览:259
成都瓦尔塔蓄电池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9 浏览:828
宁波办公用品供应商 发布:2021-11-27 07:59:05 浏览:753
广州人人店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3 浏览:49
旺旺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59 浏览:362
三折门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20 浏览: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7 浏览:728
木旯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5 浏览:464
供应商开发年度总结 发布:2021-11-27 07:58:07 浏览:578
汤臣钙片代理人是谁 发布:2021-11-27 07:56:27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