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策划 » 佛是不求回报为什么要供养僧人

佛是不求回报为什么要供养僧人

发布时间: 2021-01-21 12:17:23

㈠ 阿弥陀佛,是付出不求回报,舍己为人或者思维想法和常人不同,能看得更远的人。请问师兄这是不是愚蠢

这不是愚蠢,这是智慧。

㈡ 佛教关于发财的道理!!!

如果这是作生意,那还有比这个更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生意吗?这不是生意,如果想要得到财富,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

建议你看一看《教诫新嘎喇经》

本经译自巴利经藏《长部》第31经。
本经是佛陀对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导,故名为《教诫新嘎喇经》(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导新嘎喇居士子的内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作为在家人应当避免的不良行为和应当处理好的人际关系。

经中有关于财富的话题,摘录如下

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不应接近哪六种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呢?居士子,沉湎于酒类等麻醉品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在不适当的时间游逛街巷是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出入娱乐场所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沉湎于放纵的赌博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结交恶友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懒惰为导致损耗钱财的途径。

懒惰的六种过患
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热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太饿了不工作,太饱了不工作。他基于这些诸多的借口,还没有获得的财富将无法获得,已经获得的财富也将散尽。居士子,懒惰有这六种过患。”世尊这样说。........

......
接着导师又这样说:
“......
财富逐渐多积蓄,亦如蚁垤逐渐积。
能够如此集财富,适合作为居家士;
善分钱财为四份,他实结交诸亲友。
日常受用一份财,两份用来营事业,
第四份则应储蓄,以备危难急用时。”

㈢ 我信佛,有位中医为我看病,不求回报。我想送他一不手抄道经,原想送药王经的,但一想中医源于易。送佛经

个人观点,可以写一幅(心经~波若波罗蜜多心经)送他,适合任何阶层的人,既是书法艺术作品形式,又是佛门通俗的经典

㈣ 佛教关于付出不求回报的解释

在佛教里,付出也叫布施。布施分为两种,一种是清净布施,一种是不清净布施。如求回报则属于后者。不清净布施有福报,但如美食杂毒,虽得好味,终必有害。所以,大乘佛教教导菩萨,布施时应观三体轮空,即,施者,受者,施物皆空,为最上布施。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这使得很多人产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错觉,这让尼泊尔民众一向不满。[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佛姓新称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旧称瞿昙;因为他属于释迦(Sā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㈤ 我们中国人常说享清福了。请问清福是什么福份

福份

现在求财的人很多。实际上求财它也是有因果的,并 不是你求了财就能得到财,因为财神也是要看你有没有在 过去生中和今生种善果,也要看你们是不是在过去世和今 世有施财的种子。要明白,你有没有财和你有没有福气, 是要看你有没有种下这个因。如果你今天有福气是因为你 种下了这个因,你今天这个人有财运,是因为你种下了福 田,所以你才会有这个果。

比如你有一块田,但你呢没有 把种子种下去,然而你天天就在这个福田上浇水,施肥, 把它保养得很好,但最后怎么长得出果啊?明白了吧。就 等于你前世没有去布施,没有去做善事,没有去做好事, 没有布施钱财,这就等于这个种子没有了,那你现在看见 财神菩萨,“菩萨,财神菩萨,让我发财啊!”你没有这个 种子,你求的时候等于你在浇水,但你没有种子怎么长得 出善果?怎么收割啊?你虽然给它水,给它阳光,相当于 求菩萨供水果,但是你能得到财运吗?因为你没有种子啊, 再求财神都没用的,对不对啊?但是,如果你同样有种子, 但你没有阳光、没有水,那你这个种子就长不好、长不快。 明白吗?道理都是一样的。你没有布施因,不管你怎么求, 你也不会有这个果。因为福报的果是从布施的因得到的。

佛法把福分成三种,叫三福田。福田是什么?就是可 以生出你有福的缘分叫福田。你这个人有没有福气,有没 有福分,就是要看你的“三福田”。怎样得到这个福田呢? 首先要恭敬地供养。师父讲给你们听,首先要供养佛、法、 僧。供养佛,比方说我们念经、拜佛、烧香、供水果,这 叫供养佛。供养法是什么呢?比方说我们印书,去帮助人 家等,都是法施,对不对啊?供养僧,比如供养僧人,供 养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还要供养 父母亲,供养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养,你就可以得到福报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诉你们怎么样 得到这块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没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样能得出你是福德还是功德?是要看你的发心。如果 你发心特别好,可以把福德转为功德,听得懂吗?

接下来师父给大家讲“三福田”。第一福田是供养佛、 法、僧,这叫敬财,就是恭敬的财,是供给佛菩萨的财。 敬财就是恭敬的功德的福田,功德是最大的。第二福田是 供养父母、师父、老师,叫做供养恩田。恩田就是报恩的 福田。第三福田是供养贫困、贫苦、生病的人、残疾的人, 是属于悲田。悲田是什么?就是慈悲心供养。所以有三福 田的人就能很快地得到回报。敬田、恩田、悲田称为“三 福田”。

如果在心中经常供养父母、庙堂、穷苦的人,实际上 在你的心中就种上了三福田。做了这三种布施的人,福分 就会随之而来了。有时我们种了福分的种子,如果我们没 有给它水,我们没有让它照到太阳,善果会没有完全成熟, 但是你有了这个种子,你迟早会发芽的。意思是说,你只 要去帮助人家,你早点晚点会得到回报;你只要去供养佛 菩萨,你只要去对父母亲孝顺,你早点晚点会得到这个芽 ——开花结果。

如果像刚才说的,求菩萨而自己没有种三福田的种子, 你再怎么求是求不到。而你本身已经有这种布施了,你这 个芽已经种下去了,当时你太阳不足,水分不够,但是早 点晚点这颗芽会慢慢地长出来的。如果你这个种子种下去 之后,你看它还没有发芽,还没有长大,那个时候你去求 求菩萨,为什么有些人一求就灵啊?这个人一求财就发财 了呢?实际上他过去对人家很好,帮助了很多人,他拜佛, 他见庙就拜,他做功德……他想发财,他一求菩萨,“菩萨 保佑保佑我,给我点财运吧,让我这个生意做成吧。”“啪” 一下生意做成了。因为他求的时候是阳光和水全浇下去了, 那么这个芽一下子发开了,边上人一看,“哇,他怎么一求 就灵了?我求了一辈子都没灵啊?”因为你没有种子啊, 人家有种子种下去了。师父讲得还不够透彻啊?难道菩萨 偏心吗?是人家有种子种在里面啊。所以要明白,福分汇 聚善果显前。福分要把它汇总、聚在一起,这个时候,福 分越多,你善良的果实才会结果啊。

人学佛为什么要有智慧呢?因为智慧它是通十方法界 的。有智慧的人懂得敬师、重法、实修,所以师父教你们 成为有智慧的人,你们要懂得尊敬老师,要懂得尊敬我们 学的佛法,不该做的不能做,要实实在在地修,不是假心 假意地修。如果你想智慧更多一点的话,你要懂得行者知 错。你想一下,智慧越来越多,你就越要懂得要忏悔,因 为你把身上的错误忏悔光了,你的智慧才会散发出来啊。 你心中的佛性,本来是很有智慧的,但你把佛性在累世弄 脏了,你每一天忏悔就等于你每一天把这个佛性擦亮啊, 你越擦得亮,它的光就越能照出来啊。

想要有智慧的人就是要不停地忏悔,要知错啊。用现 在的话讲,知错能改,改掉了不就是干净了吗?干净了不 就是能装好的东西了吗?身上全是脏的东西,好的东西怎 么进得去啊?孔夫子讲过一句话:“一日三省吾身。”“省” 就是来审查自己,“吾身”就是自己的身。就是每一天要三 次想一想我今天做对了没有?我像不像菩萨?我做错了没 有?我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每一天要三次啊。“三省吾身” 这是我们的圣人孔老夫子讲的啊。

要消孽障,把自己转成空的。把事情转成空,把人转 成空,这就是空性。因为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自己 都没了,你就可以消业障。在基督教里面是和他们的牧师 去忏悔。你们跟着师父学佛,跑到师父这里来跟师父忏悔, 实际上这就是很有智慧的一种方法。很多人做错事情“师 父对不起,我做错了”,接下来他就会得到师父的帮助,他 就会得到解脱——他讲给师父听了,反而倒轻松了。

比如小时候我们不懂事做错事情了,拼命地瞒着爸爸 妈妈,天天难过,天天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有一天“爸 爸,我做错了……”爸爸就会帮你把这个事情摆平了,就 是这个道理啊。有一个人在山上藏了43年,因为他杀人了, 而且他是误杀,在山上他天天过的日子苦不堪言,他说:“我 当时要是讲出来,我最多判个20年,我43年过得像野兽 一样在山上躲避的生活。我现在关在监狱里了,反而心里 踏实了。而我却在山上像个野人一样天天过着生不如死的 日子。”所以懂得忏悔的人就有智慧。

跟自己的师父忏悔可以消业障,佛法中叫“还净”。还 净,就是还你一个干净。忏悔后你心里就干净了,就舒服 了,听得懂吗?还净能得到加持,因为你还净之后,你得 到了加持。你经常忏悔,你就能守住戒,你就能得到佛光 普照,而且还会有一种“戒光”出现。就是当你经常忏悔 就会有一种光出现,这个光就是戒律的光。你想想看,“菩 萨,我再也不喝酒了,我今天喝过酒了……”你在忏悔的 时候不就是干净的吗?你是不是会戒这个酒啊。“菩萨,我 再也不会做这个事情了”,你是不是以后就会戒这个事情了 ——戒的光就出来了。这都是很精彩的佛学哲理,是菩萨讲 的。听得懂吗?

因为你忏悔了某一件事情,你就不会再去做了,你不 忏悔,你说不定以后还会再去做这个事情。举个例子,一 个女人嫁了一个男人整天和这个男人吵架,到了最后说: “我就不相信全世界就你这一个男人,我再找一个。”她不 肯忏悔,她就继续再找,找到了一个,因为她不改脾气, 她最后还是这个结局,对不对啊?她哪来的戒光啊?所以 你守戒守得越好,你的身体就会产生一种力量叫戒力。戒 力,就是守戒的力量。也就是说,一个人整天地忏悔、守 戒,常说我这个地方做错了,我那个地方做错了,你下次 就不会做错了,这个戒力就会越来越强了,就会产生一种 光,这种光会去除你见愧的光,就是说去除你不认为自己 很惭愧。否则让你慢慢觉得很惭愧的这种光照着你,你会 觉得很丢脸,自己会觉得我做错多少事情。

为什么这么多的人跟着师父学佛学法之后,他们自己 会说:“台长,我真的做很多的错事情。”广播里面还少吗? 每一个来看师父的人都说:“师父我做了很多肮脏的事情, 我做了很多对不起人的事情。”因为他守戒了,因为他忏悔 了,因为他知道他做错了,他下一次才不会去做。这就是 一种忏悔力,就是渐渐感到自己羞愧的力量,是一种自我 加持的光。实际上这是什么?因为我戒了,我忏悔了,你 就会加持自己了,而且你就会得到菩萨的加持。就像一个 小孩子说:“老师、家长、爸爸妈妈,我做错了,我下次再 也不做了。”老师会说:“好孩子,下次不要做了。”妈妈会 说:“好孩子,放心吧,爸爸妈妈会对你更好。”你不是得 到光了吗?得到亮了吗?你在菩萨那里忏悔有什么错啊? 硬咬着,“我就是对的,我就不买帐。”你最后就被人家淘 汰被人家唾弃,最后被人家在背后骂一文不值。把肮脏的 东西硬拿在身上当宝贝,还不肯扔掉,你不就是个垃圾桶 吗?你把所有肮脏的东西全部抱在身上作为你的宝贝,不 肯丢掉,那你身上散发出是那种无限的臭气。

师父今天就讲到这里,我们要感恩观世音菩萨给我们 传下来这么好的法门。大家要懂道理,一定要守戒,懂忏 悔。

㈥ 佛菩萨帮助我们是不求回报的。佛菩萨大慈大悲。会保佑好人的!好人好...

嗯 我们应该学习佛的精神 无私奉献 佛救度众生 不求回报 佛的大慈大悲是无量功德 创办了净土世界的佛也是无量功德 在天界 人间 地狱 畜生 恶鬼道 救度众生的 也是无量功德 将来人间来教化世人的弥勒菩萨 也是无量功德

㈦ 解释词语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物自不待言 布施不盼异熟果,不求回报佛子行

为求无上菩提道,这个身体都应当舍掉,何况身外之物,布施不盼望来世善报,不求回报是真正学佛人

㈧ 佛普度众生不求回报,何必回向来增自己果报呢

回向不是你说的这样,要加强学习,以免贻笑大方。
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回向,又作转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转给众生,并使自己趋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稳。诸经论有关回向之说甚多,兹根据诸经记载,将回向种类归纳成六种:
1.回事向理
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灭的真如法界理体。
2.回因向果
将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无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4.回小向大
将自觉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转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虽少,以欢喜心大回向,善摄一切众生。
6.回劣向胜
将随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无上菩提。
回向是实践「自他两利」、「怨亲平等」的大乘菩萨道的最佳法门;因为回向的对象可广及法界一切众生,而回向怨亲债主,可以化解恶缘为善缘、化阻力为助力。回向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体现,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亲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为菩萨一切行中推为上首;因此,无论修什么行门,做什么功德,皆应回向。
依佛法而言,‘回向’可分为三种:
1、回‘自’向‘他’
即将‘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众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并非只属于自己所有,而实是一切众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开自己的心胸与气度,同时学习菩萨念念‘利益众生’的伟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将所修千差万别的‘事’相功德,回向于不生不灭真如法界的‘理’体。由于真如法界的理体是普遍平等而无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将所修种种事相功德,一旦回向到法界理体中,并且真正做到‘三轮体空’,即‘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广大,而如虚空界一样的无穷无尽了。
3、回‘因’向‘果’
即将‘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到最高无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诸恶莫作是因,岁岁平安是果’及‘众善奉行是因,万事如意是果’,是世间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认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胜无比的果报。 回向既然这么重要,我们一般最常使用的回向偈:‘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以及回向西方净土的偈:‘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要真正了解其回向文的意义—即将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与法界众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扩大,这就是佛法所说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学佛法的同修,实应学普贤菩萨发广大心:‘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以期利益一切众生,使他们能究竟离苦得乐。
总之,我们将所修功德,不论回向众生或回向理体,并不是将功德作废,而是将功德遍施法界众生,使众生常得安乐,而我们自己也将因众生的安乐而得到安乐。由上可知,回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们实应将我们所修的布施、诵经、念佛、行善等的功德,统统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期与法界众生共成佛道,同证菩提。

㈨ 不计希望,不求回报,不谈过去,不畏将来,淡然自处,阿弥陀佛🙏这句话怎么会

作人处世要看得开,着眼未来,不计较过去和眼前得失。

㈩ 佛法做好事不求回报但还是有了回报就等于求了回报解脱就是回报那是否可以

佛法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忘我,如果带着要有回报的目的,也就丢掉了忘我的根本目的。如果做好事的目的是为了回报,那做好事就沦为一种交换手段,也就不能称为做好事了。谁到市场里付了钱买回东西,也都不会认为这是在做好事是不?就是这个道理。
而不求回报,回报却不请自来,这种不是交换手段的回报在佛法中被称为福报。如果因为做了很多好事都是做完就忘掉它,真正做到了忘我而最终去掉了我执甚至法执,就离解脱不远了。能够解脱才是学佛的真回报,这种回报在佛家被称为功德。

热点内容
重百超市供应商系统 发布:2021-11-27 07:59:12 浏览:259
成都瓦尔塔蓄电池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9 浏览:828
宁波办公用品供应商 发布:2021-11-27 07:59:05 浏览:753
广州人人店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9:03 浏览:49
旺旺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59 浏览:362
三折门上海经销商 发布:2021-11-27 07:58:20 浏览: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7 浏览:728
木旯代理商 发布:2021-11-27 07:58:15 浏览:464
供应商开发年度总结 发布:2021-11-27 07:58:07 浏览:578
汤臣钙片代理人是谁 发布:2021-11-27 07:56:27 浏览: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