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招商策劃 » 付出了想回報是什麼效應

付出了想回報是什麼效應

發布時間: 2021-08-02 20:42:59

『壹』 一個男人付出了老要求回報是什麼心理

正常來講,誰付出了,都有希望有回報的潛在心理。只是嘴上沒表露出來而已。
付出的男人老要求回報,是說明此人比較直接表述自己的想法,是比較透明有什麼說什麼的人。

『貳』 付出多少就想要對等的回報,用什麼定律可以詮釋

過去,我們一直在講:只管付出,不望回報;只講奉獻,不講報酬。這實際上是一種誤導,是對人性心理的一種扭曲。其實,就人的心理而言,大凡付出了,就一定期望有所回報,而且付出的越多,回報的期望值也就越高。當然,這種付出和回報既可以是物質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如果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的話,至少人的心理是會失衡的。至於那些曾經付出了而沒有得到回報卻又能一切如常的人,如果不是自欺欺人的話,就一定是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了。前者以自欺求得心理平衡,以欺人顯示自己的大度。不過,話又說回來了,能說出自己付出不望回報的話,這本身就昭示了渴望回報的酸溜溜的潛在心理,這就好比為愛付出了很多,卻又一而再再而三地表明自己不渴望愛的回報一樣,畢竟蒼白的言語難以遮掩不平的心靈。我想,這只不過是難以得到回報或根本得不到回報時的一種說辭而已,並不是其心理的真實寫照。試想,如果上述表白出自真心的話,那麼,當其得到愛的回報時,他是否還會再向對方說出——我為你付出了很多,但並不希望得到你的回報,那些付出都是我心甘情願的,你可千萬不要因為這個原因而給我愛的回報,這一點還是請你考慮清楚的話呢?我猜想,面對這種情況,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除了欣喜若狂以外,都是不會說出這種話的。因為,畢竟付出了愛就總想得到愛的回報。由此可見,人的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得到回報的。至於後者——那些心理素質比較高的人,即便心理素質再高,恐怕也是由於付出不過九牛一毛或者只是自認為做了該做的事情而已的原因,才能保持心理的平衡吧。這就好比給老弱病殘讓座,給災區群眾捐款捐物一樣,當為而為罷了,自然是不求回報的了。如若他的付出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麼,他也會產生渴望回報的情結的。其實,就一般人的心理而言,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回報,譬如:幫助別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感謝,為別人付出了,就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回報等等。既然我們中間的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常人,都有平常的心理需求以及平常的心態表現,那麼,我們就應該尊重彼此的這種心理需求,使我們彼此都能擁有一種平和的心態。這樣做,於人於己皆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想想看,如果別人為自己付出了,而且自己又心知肚明,可就是無動於衷的話,那麼,我們自己往往是會產生一種負疚感的,而且這種負疚感的折磨恐怕是不會亞於心理失衡的。所以,能給別人的付出以回報的話,最好就給予別人回報;如果不能給予回報,最好就不要接受別人的付出,或許這樣的拒絕會對別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但小傷害總比以後可能造成的大傷害要強得多吧。過去,我們常常說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知恩圖報的民族,甚至還提出了「滴水之恩必當湧泉相報」的道德准則,這都沒有錯,因為這種道德准則其實就是人的一般心理需要,至於是否「湧泉相報」,這似乎倒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至少該有「報」的表示。「報」了,我心坦然;「報」了,彼心平和。當然,這種「報」指的是積極意義上的回報,與「以德報怨」和「以怨報德」無關。總之,就常人的心態而言,如果在付出的時候能少一點回報的期望,多一點「助人為樂」的精神;在得到回報的時候少一點對等的要求,多一點滿足的情感。那麼,我們就一定會活得更加開心快樂!

『叄』 因為付出了很多,所以不願意放棄的心理現象是什麼

這種現象是人之常情,心理感到快樂就行了,不是每次付出都得有回報。尤其感情問題,不能強求,難以捉磨。只能隨著自已的心走吧,如果真的痛了,自然回放棄。

『肆』 參與得越多,付出越多,就越有認同感 心理學上好像是有這么一條效應吧是叫什麼效應呢

參與得越多,付出越多,就越有認同感是叫自我服務偏見。

取得成功時,對自己的肯定可以增強自身的榮譽感價值感以及自信,從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勵自己繼續前進。即使這種成功的主要原因不在自身,但至少可以在自我服務偏見心理上給自己更多的勇氣,從而可能會增加對團隊的貢獻。

例如,在一個合作型團隊中,居於領導者身份的人如果在團隊中總是認為自己的功勞高於其他人,那麼就可能會使得團隊成員在心裡對這個領導者不滿。

在隊員之間也是如此,如果有隊員爭強好勝,出風頭凸顯自己的價值,那麼隊員之間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因為在團隊中,每個人的力量都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每個人的價值都應該得到肯定而不是凸顯個別人的作用。這在學生社團組織中可以得到應正。

在做了錯事之後,自我服務偏見表現為把怨天尤人,歸因於外在因素。這是一種逃避錯誤的表現,沒有從自身尋找出錯的原因而是首先怪罪於他人,對自己及事件認識不清,從而不利於自身改正錯誤,不利於事件問題的解決,還會產生人際關系矛盾。

(4)付出了想回報是什麼效應擴展閱讀

減少自我服務偏見影響的方法:

(1) 個人首先要對自身有較為全面的正確認識,對自身優缺點有較為客觀的評價,並能接納而不是逃避存在的缺點,也不能有過度的自信。

(2)根據自身情況盡量改變存在的不足,提升自我的素質。

(3)要有謙虛的態度及平和的心境對待自身及他人,而不是拔高自身卻貶低或一味的責怪他人。

(4)身邊的同學發現這種現象可以以各種合適的方式告知出現這種問題的同學,形成朋輩的監督與糾正。

『伍』 為什麼人都想付出得到回報呢

付出和回報是成正比的,你付出就會有回報。但有些人他們感覺自己付出後應該得到利益
在他們眼裡利益才是他們的回報
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在你付出的時候想清楚你是為了什麼而付出的
當你因為利益而付出的話你就要做好心裡准備了
就像你的父母對你付出的很多你給他們的遠不如他們給你的
但只要你能好好的活著就是對他們最好的回報
不是嘛?付出總是有回報的
那就要你把什麼當做你的回報了呵呵

『陸』 如果一個人付出了就想得到回報,那他是怎樣的性格

很正常呀,除了你爸媽,沒人會不求回報的愛你,你即使很喜歡一個人,你對他好回,還不是希望有天他會喜答歡你,如果他理所應當的享受著你的付出卻沒有給你回應,時間久了你還會繼續付出嗎?付出不求回報,在感情世界裡不存在的!

『柒』 心理學十大效應

心理學中有十大效應來分析人的精神層面,具體都有哪些?各位,據小編所知,心理學中十大效應分別是:蝴蝶效應、木桶效應、鯰魚效應、暈輪效應、第一印象效應、近因效應、馬太效應、仰巴腳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下面,小編就來具體介紹這裡面的幾個效應。

第三個是鯰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隻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捌』 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都是什麼

心理學的十大反應分別是:
1.蝴蝶效應——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又稱「蝴蝶效應」,亞洲蝴蝶拍拍翅膀,將使美洲幾個月後出現比狂風還厲害的龍卷風! 蝴蝶效應說的就是「一件事」對結果的影響,就象只改動了一點數據計算的結果都會相差十萬八千里。
2.木桶效應——一隻木桶,裡面可以裝多少水,取決於最短的那根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效應"
3.羊群效應——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並在那裡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後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裡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4.鯰魚效應——挪威人愛吃沙丁魚,在海上捕得沙丁魚後,如果能讓它活著抵港,賣價就會比死魚高好幾倍。但是,由於沙丁魚懶惰,不愛運動,返航的路途很長,因此捕撈到的沙丁魚往往一回到碼頭就死了。只有一位漁民的沙丁魚總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魚槽里有一隻鯰魚。原來當鯰魚裝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就會四處游動,而沙丁魚發現這一異已分子後,也會緊張起來,加速游動,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就是所謂的「鯰魚效應」。
5.暈輪效應——人們對人的認知和判斷往往只從局部出發,擴散而得出整體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一個人如果被標明是好的,他就會被一種積極肯定的光環籠罩,並被賦予一切都好的品質;如果一個人被標明是壞的,他就被一種消極否定的光環所籠罩,並被認為具有各種壞品質。
6.第一印象效應——讓兩個學生都做對30道題中的一半,但是讓學生A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前15題,而讓學生B做對的題目盡量出現在後15道題,然後讓一些被試對兩個學生進行評價:兩相比較,誰更聰明一些?結果發現,多數被試都認為學生A更聰明。這就是第一印象效應。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並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第一印象效應。
7.近因效應——在多種刺激一次出現的時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後來出現的刺激,即交往過程中,我們對他人最近、最新的認識佔了主體地位,掩蓋了以往形成的對他人的評價,因此,也稱為「新穎效應」。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在學習和人際交往中,這兩種現象很常見。
8.皮格馬利翁效應——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人們會不自覺地接受自己喜歡、欽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響和暗示。
9.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10.仰巴腳效應 ——一般來說,人們更傾向於喜歡精明又有小缺點的人,心理學上稱此現象為「仰巴腳效應」。意思是指精明的人不經心犯點小錯誤,不僅不影響他的優點,反而使人覺得他也和常人一樣,會犯錯誤,有平凡的一面,使人感到好接受

『玖』 投入多少就回報多少這叫什麼效應

這已經非常理想了!

熱點內容
重百超市供應商系統 發布:2021-11-27 07:59:12 瀏覽:259
成都瓦爾塔蓄電池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9 瀏覽:828
寧波辦公用品供應商 發布:2021-11-27 07:59:05 瀏覽:753
廣州人人店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9:03 瀏覽:49
旺旺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59 瀏覽:362
三折門上海經銷商 發布:2021-11-27 07:58:20 瀏覽:207
澳洲保健品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7 瀏覽:728
木旯代理商 發布:2021-11-27 07:58:15 瀏覽:464
供應商開發年度總結 發布:2021-11-27 07:58:07 瀏覽:578
湯臣鈣片代理人是誰 發布:2021-11-27 07:56:27 瀏覽: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