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是不求回報為什麼要供養僧人
㈠ 阿彌陀佛,是付出不求回報,舍己為人或者思維想法和常人不同,能看得更遠的人。請問師兄這是不是愚蠢
這不是愚蠢,這是智慧。
㈡ 佛教關於發財的道理!!!
如果這是作生意,那還有比這個更一本萬利,穩賺不賠的生意嗎?這不是生意,如果想要得到財富,必須要靠自己的努力。
建議你看一看《教誡新嘎喇經》
本經譯自巴利經藏《長部》第31經。
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導,故名為《教誡新嘎喇經》(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導新嘎喇居士子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作為在家人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
經中有關於財富的話題,摘錄如下
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
「不應接近哪六種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呢?居士子,沉湎於酒類等麻醉品是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沉湎於在不適當的時間遊逛街巷是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出入娛樂場所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沉湎於放縱的賭博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結交惡友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懶惰為導致損耗錢財的途徑。
懶惰的六種過患
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太冷了不工作,太熱了不工作,太晚了不工作,太早了不工作,太餓了不工作,太飽了不工作。他基於這些諸多的借口,還沒有獲得的財富將無法獲得,已經獲得的財富也將散盡。居士子,懶惰有這六種過患。」世尊這樣說。........
......
接著導師又這樣說:
「......
財富逐漸多積蓄,亦如蟻垤逐漸積。
能夠如此集財富,適合作為居家士;
善分錢財為四份,他實結交諸親友。
日常受用一份財,兩份用來營事業,
第四份則應儲蓄,以備危難急用時。」
㈢ 我信佛,有位中醫為我看病,不求回報。我想送他一不手抄道經,原想送葯王經的,但一想中醫源於易。送佛經
個人觀點,可以寫一幅(心經~波若波羅蜜多心經)送他,適合任何階層的人,既是書法藝術作品形式,又是佛門通俗的經典
㈣ 佛教關於付出不求回報的解釋
在佛教里,付出也叫布施。布施分為兩種,一種是清凈布施,一種是不清凈布施。如求回報則屬於後者。不清凈布施有福報,但如美食雜毒,雖得好味,終必有害。所以,大乘佛教教導菩薩,布施時應觀三體輪空,即,施者,受者,施物皆空,為最上布施。
佛教距今三千多年由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這使得很多人產生佛祖降生在印度的錯覺,這讓尼泊爾民眾一向不滿。[1]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覺者」。佛又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世尊。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
佛姓新稱喬達摩(S. Gautama, P. Gotama),舊稱瞿曇;因為他屬於釋迦(Sākya)族,人們又稱他為釋迦牟尼。
㈤ 我們中國人常說享清福了。請問清福是什麼福份
福份
現在求財的人很多。實際上求財它也是有因果的,並 不是你求了財就能得到財,因為財神也是要看你有沒有在 過去生中和今生種善果,也要看你們是不是在過去世和今 世有施財的種子。要明白,你有沒有財和你有沒有福氣, 是要看你有沒有種下這個因。如果你今天有福氣是因為你 種下了這個因,你今天這個人有財運,是因為你種下了福 田,所以你才會有這個果。
比如你有一塊田,但你呢沒有 把種子種下去,然而你天天就在這個福田上澆水,施肥, 把它保養得很好,但最後怎麼長得出果啊?明白了吧。就 等於你前世沒有去布施,沒有去做善事,沒有去做好事, 沒有布施錢財,這就等於這個種子沒有了,那你現在看見 財神菩薩,「菩薩,財神菩薩,讓我發財啊!」你沒有這個 種子,你求的時候等於你在澆水,但你沒有種子怎麼長得 出善果?怎麼收割啊?你雖然給它水,給它陽光,相當於 求菩薩供水果,但是你能得到財運嗎?因為你沒有種子啊, 再求財神都沒用的,對不對啊?但是,如果你同樣有種子, 但你沒有陽光、沒有水,那你這個種子就長不好、長不快。 明白嗎?道理都是一樣的。你沒有布施因,不管你怎麼求, 你也不會有這個果。因為福報的果是從布施的因得到的。
佛法把福分成三種,叫三福田。福田是什麼?就是可 以生出你有福的緣分叫福田。你這個人有沒有福氣,有沒 有福分,就是要看你的「三福田」。怎樣得到這個福田呢? 首先要恭敬地供養。師父講給你們聽,首先要供養佛、法、 僧。供養佛,比方說我們念經、拜佛、燒香、供水果,這 叫供養佛。供養法是什麼呢?比方說我們印書,去幫助人 家等,都是法施,對不對啊?供養僧,比如供養僧人,供 養和尚、尼姑,包括那些高僧大德、弘法之人,還要供養 父母親,供養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你是用慈悲心去供 養,你就可以得到福報和得到福田。首先告訴你們怎麼樣 得到這塊田,如果你不用慈悲心去布施,你得到的是福德, 你就沒有功德。你做的每一件善事,都具有福和功德,那 么怎樣能得出你是福德還是功德?是要看你的發心。如果 你發心特別好,可以把福德轉為功德,聽得懂嗎?
接下來師父給大家講「三福田」。第一福田是供養佛、 法、僧,這叫敬財,就是恭敬的財,是供給佛菩薩的財。 敬財就是恭敬的功德的福田,功德是最大的。第二福田是 供養父母、師父、老師,叫做供養恩田。恩田就是報恩的 福田。第三福田是供養貧困、貧苦、生病的人、殘疾的人, 是屬於悲田。悲田是什麼?就是慈悲心供養。所以有三福 田的人就能很快地得到回報。敬田、恩田、悲田稱為「三 福田」。
如果在心中經常供養父母、廟堂、窮苦的人,實際上 在你的心中就種上了三福田。做了這三種布施的人,福分 就會隨之而來了。有時我們種了福分的種子,如果我們沒 有給它水,我們沒有讓它照到太陽,善果會沒有完全成熟, 但是你有了這個種子,你遲早會發芽的。意思是說,你只 要去幫助人家,你早點晚點會得到回報;你只要去供養佛 菩薩,你只要去對父母親孝順,你早點晚點會得到這個芽 ——開花結果。
如果像剛才說的,求菩薩而自己沒有種三福田的種子, 你再怎麼求是求不到。而你本身已經有這種布施了,你這 個芽已經種下去了,當時你太陽不足,水分不夠,但是早 點晚點這顆芽會慢慢地長出來的。如果你這個種子種下去 之後,你看它還沒有發芽,還沒有長大,那個時候你去求 求菩薩,為什麼有些人一求就靈啊?這個人一求財就發財 了呢?實際上他過去對人家很好,幫助了很多人,他拜佛, 他見廟就拜,他做功德……他想發財,他一求菩薩,「菩薩 保佑保佑我,給我點財運吧,讓我這個生意做成吧。」「啪」 一下生意做成了。因為他求的時候是陽光和水全澆下去了, 那麼這個芽一下子發開了,邊上人一看,「哇,他怎麼一求 就靈了?我求了一輩子都沒靈啊?」因為你沒有種子啊, 人家有種子種下去了。師父講得還不夠透徹啊?難道菩薩 偏心嗎?是人家有種子種在裡面啊。所以要明白,福分匯 聚善果顯前。福分要把它匯總、聚在一起,這個時候,福 分越多,你善良的果實才會結果啊。
人學佛為什麼要有智慧呢?因為智慧它是通十方法界 的。有智慧的人懂得敬師、重法、實修,所以師父教你們 成為有智慧的人,你們要懂得尊敬老師,要懂得尊敬我們 學的佛法,不該做的不能做,要實實在在地修,不是假心 假意地修。如果你想智慧更多一點的話,你要懂得行者知 錯。你想一下,智慧越來越多,你就越要懂得要懺悔,因 為你把身上的錯誤懺悔光了,你的智慧才會散發出來啊。 你心中的佛性,本來是很有智慧的,但你把佛性在累世弄 臟了,你每一天懺悔就等於你每一天把這個佛性擦亮啊, 你越擦得亮,它的光就越能照出來啊。
想要有智慧的人就是要不停地懺悔,要知錯啊。用現 在的話講,知錯能改,改掉了不就是干凈了嗎?干凈了不 就是能裝好的東西了嗎?身上全是臟的東西,好的東西怎 么進得去啊?孔夫子講過一句話:「一日三省吾身。」「省」 就是來審查自己,「吾身」就是自己的身。就是每一天要三 次想一想我今天做對了沒有?我像不像菩薩?我做錯了沒 有?我到底是怎麼樣的人?每一天要三次啊。「三省吾身」 這是我們的聖人孔老夫子講的啊。
要消孽障,把自己轉成空的。把事情轉成空,把人轉 成空,這就是空性。因為如果你不把自己放在心上,自己 都沒了,你就可以消業障。在基督教裡面是和他們的牧師 去懺悔。你們跟著師父學佛,跑到師父這里來跟師父懺悔, 實際上這就是很有智慧的一種方法。很多人做錯事情「師 父對不起,我做錯了」,接下來他就會得到師父的幫助,他 就會得到解脫——他講給師父聽了,反而倒輕鬆了。
比如小時候我們不懂事做錯事情了,拚命地瞞著爸爸 媽媽,天天難過,天天不知道該怎麼辦,最後有一天「爸 爸,我做錯了……」爸爸就會幫你把這個事情擺平了,就 是這個道理啊。有一個人在山上藏了43年,因為他殺人了, 而且他是誤殺,在山上他天天過的日子苦不堪言,他說:「我 當時要是講出來,我最多判個20年,我43年過得像野獸 一樣在山上躲避的生活。我現在關在監獄里了,反而心裡 踏實了。而我卻在山上像個野人一樣天天過著生不如死的 日子。」所以懂得懺悔的人就有智慧。
跟自己的師父懺悔可以消業障,佛法中叫「還凈」。還 凈,就是還你一個干凈。懺悔後你心裡就干凈了,就舒服 了,聽得懂嗎?還凈能得到加持,因為你還凈之後,你得 到了加持。你經常懺悔,你就能守住戒,你就能得到佛光 普照,而且還會有一種「戒光」出現。就是當你經常懺悔 就會有一種光出現,這個光就是戒律的光。你想想看,「菩 薩,我再也不喝酒了,我今天喝過酒了……」你在懺悔的 時候不就是干凈的嗎?你是不是會戒這個酒啊。「菩薩,我 再也不會做這個事情了」,你是不是以後就會戒這個事情了 ——戒的光就出來了。這都是很精彩的佛學哲理,是菩薩講 的。聽得懂嗎?
因為你懺悔了某一件事情,你就不會再去做了,你不 懺悔,你說不定以後還會再去做這個事情。舉個例子,一 個女人嫁了一個男人整天和這個男人吵架,到了最後說: 「我就不相信全世界就你這一個男人,我再找一個。」她不 肯懺悔,她就繼續再找,找到了一個,因為她不改脾氣, 她最後還是這個結局,對不對啊?她哪來的戒光啊?所以 你守戒守得越好,你的身體就會產生一種力量叫戒力。戒 力,就是守戒的力量。也就是說,一個人整天地懺悔、守 戒,常說我這個地方做錯了,我那個地方做錯了,你下次 就不會做錯了,這個戒力就會越來越強了,就會產生一種 光,這種光會去除你見愧的光,就是說去除你不認為自己 很慚愧。否則讓你慢慢覺得很慚愧的這種光照著你,你會 覺得很丟臉,自己會覺得我做錯多少事情。
為什麼這么多的人跟著師父學佛學法之後,他們自己 會說:「台長,我真的做很多的錯事情。」廣播裡面還少嗎? 每一個來看師父的人都說:「師父我做了很多骯臟的事情, 我做了很多對不起人的事情。」因為他守戒了,因為他懺悔 了,因為他知道他做錯了,他下一次才不會去做。這就是 一種懺悔力,就是漸漸感到自己羞愧的力量,是一種自我 加持的光。實際上這是什麼?因為我戒了,我懺悔了,你 就會加持自己了,而且你就會得到菩薩的加持。就像一個 小孩子說:「老師、家長、爸爸媽媽,我做錯了,我下次再 也不做了。」老師會說:「好孩子,下次不要做了。」媽媽會 說:「好孩子,放心吧,爸爸媽媽會對你更好。」你不是得 到光了嗎?得到亮了嗎?你在菩薩那裡懺悔有什麼錯啊? 硬咬著,「我就是對的,我就不買帳。」你最後就被人家淘 汰被人家唾棄,最後被人家在背後罵一文不值。把骯臟的 東西硬拿在身上當寶貝,還不肯扔掉,你不就是個垃圾桶 嗎?你把所有骯臟的東西全部抱在身上作為你的寶貝,不 肯丟掉,那你身上散發出是那種無限的臭氣。
師父今天就講到這里,我們要感恩觀世音菩薩給我們 傳下來這么好的法門。大家要懂道理,一定要守戒,懂懺 悔。
㈥ 佛菩薩幫助我們是不求回報的。佛菩薩大慈大悲。會保佑好人的!好人好...
嗯 我們應該學習佛的精神 無私奉獻 佛救度眾生 不求回報 佛的大慈大悲是無量功德 創辦了凈土世界的佛也是無量功德 在天界 人間 地獄 畜生 惡鬼道 救度眾生的 也是無量功德 將來人間來教化世人的彌勒菩薩 也是無量功德
㈦ 解釋詞語為求菩提身尚舍,身外物自不待言 布施不盼異熟果,不求回報佛子行
為求無上菩提道,這個身體都應當舍掉,何況身外之物,布施不盼望來世善報,不求回報是真正學佛人
㈧ 佛普度眾生不求回報,何必迴向來增自己果報呢
迴向不是你說的這樣,要加強學習,以免貽笑大方。
迴向是佛教修學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種修行功夫。所謂『迴向』是將自己所修的功德,不願自己獨享,而將之『回』轉歸『向』與法界眾生同享,以拓開自己的心胸,並且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迴向,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茲根據諸經記載,將迴向種類歸納成六種:
1.回事向理
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2.回因向果
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最高無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
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4.回小向大
將自覺自度的小乘之心,迴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
善根福德雖少,以歡喜心大迴向,善攝一切眾生。
6.回劣向勝
將隨喜二乘凡夫之福,迴向欣慕無上菩提。
迴向是實踐「自他兩利」、「怨親平等」的大乘菩薩道的最佳法門;因為迴向的對象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而迴向怨親債主,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迴向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親平等」精神的人,才能迴向。所以一念迴向心,為菩薩一切行中推為上首;因此,無論修什麼行門,做什麼功德,皆應迴向。
依佛法而言,『迴向』可分為三種:
1、回『自』向『他』
即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施其『他』法界一切眾生,以示自己所修的功德,並非只屬於自己所有,而實是一切眾生所共有的。如此,可拓開自己的心胸與氣度,同時學習菩薩念念『利益眾生』的偉大精神。
2、回『事』向『理』
即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迴向於不生不滅真如法界的『理』體。由於真如法界的理體是普遍平等而無所不在的,所以吾人若將所修種種事相功德,一旦迴向到法界理體中,並且真正做到『三輪體空』,即『內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其功德自然普遍廣大,而如虛空界一樣的無窮無盡了。
3、回『因』向『果』
即將『因』地所修的一切功德,迴向到最高無上的佛果。如『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是出世因果;『諸惡莫作是因,歲歲平安是果』及『眾善奉行是因,萬事如意是果』,是世間因果。因此,吾人唯有努力認真去修善因,才能得到殊勝無比的果報。 迴向既然這么重要,我們一般最常使用的迴向偈:『願以此功德,庄嚴佛凈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以及迴向西方凈土的偈:『願生西方凈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我們要真正了解其迴向文的意義—即將自己所修的種種功德,全部貢獻出來,與法界眾生同享,不存一己之私,如此不但使諸功德得到保障,亦可使功德加以擴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功不唐捐』也。是以修學佛法的同修,實應學普賢菩薩發廣大心:『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盤正路』,以期利益一切眾生,使他們能究竟離苦得樂。
總之,我們將所修功德,不論迴向眾生或迴向理體,並不是將功德作廢,而是將功德遍施法界眾生,使眾生常得安樂,而我們自己也將因眾生的安樂而得到安樂。由上可知,迴向的功德,是功不唐捐的,我們實應將我們所修的布施、誦經、念佛、行善等的功德,統統回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期與法界眾生共成佛道,同證菩提。
㈨ 不計希望,不求回報,不談過去,不畏將來,淡然自處,阿彌陀佛🙏這句話怎麼會
作人處世要看得開,著眼未來,不計較過去和眼前得失。
㈩ 佛法做好事不求回報但還是有了回報就等於求了回報解脫就是回報那是否可以
佛法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忘我,如果帶著要有回報的目的,也就丟掉了忘我的根本目的。如果做好事的目的是為了回報,那做好事就淪為一種交換手段,也就不能稱為做好事了。誰到市場里付了錢買回東西,也都不會認為這是在做好事是不?就是這個道理。
而不求回報,回報卻不請自來,這種不是交換手段的回報在佛法中被稱為福報。如果因為做了很多好事都是做完就忘掉它,真正做到了忘我而最終去掉了我執甚至法執,就離解脫不遠了。能夠解脫才是學佛的真回報,這種回報在佛家被稱為功德。